首页

恋脚免费网站

时间:2025-05-29 07:44:46 作者:人民领袖|从小培养爱国心 浏览量:55543

  5月27日上午,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强调:“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教育上必须把牢,从小培养爱国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和政协委员共商教育大计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从小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信心,这样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可靠的接班人。”

  一席话,饱含着总书记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更蕴含着我们党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战略考量。

  在总书记看来,“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在观看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后,总书记感慨地说:“看到同学们矫健的步伐,听到同学们庄重的宣誓,脑子里不断闪现着一个词,那就是‘希望’。”

  在与少先队辅导员、教师、家长、学生代表座谈时,总书记一再叮嘱,“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正是思政课的题中之义。

  2024年6月,总书记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观摩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

  课堂上,孩子们从可知可感的生活变化入手,巧妙破题,以一幅幅生动的画作展现家乡的新面貌。

  总书记与孩子们亲切交流。他勉励孩子们“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同师生们亲切交流。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培养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

  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视察时讲起了这个故事。他说:“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2021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千名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和全国广大青年代表齐聚一起,目光炽热坚定。在这里,总书记为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铮铮誓言,赤子丹心。铿锵话语响彻祖国大地,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磅礴力量和强大信心。

  2023年,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91亿人。

  “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

  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他就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总书记再次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2025年3月3日,江苏南通如皋市安定小学里,伤残军人许波银在思政小课堂上向学生讲述雷锋故事。

  新时代,党中央先后出台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其中,《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师资体系等多方面对“大思政课”建设作出详细部署。

  这些年,孩子们陆续走出学校里的“思政小课堂”,走向革命纪念地、博物馆、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等“社会大课堂”;“大国工匠”、科学院士、模范代表、奥运冠军等一批批“编外思政课老师”分享自身经历,鼓舞“强国一代”矢志追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正如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所强调:“学校会在一个人的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会在人的一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孙晓媛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李璇 李珊珊 宋春燕 闫田田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用中文说“你好”,是孩子们的第一堂课;许多学生可以用中文流利背诵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老师们还会给孩子们介绍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

万斯接受提名 正式成为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

本报讯(记者孙乐琪)七八月份是各类伤害的高发时段,意外伤害是0至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本市中小学生即将迎来暑假,市疾控中心提醒:假期要注意防范意外伤害。

核子基因创始人张核子再现身,否认进军预制菜

农工党中央提出以大力推进新材料创新发展为具体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建议中,几种关键材料被着重提及,包括:加速国内急需高温合金、纳米合金等高性能基础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加速钙钛矿电池等高效新能源材料迭代;加速非粮生物基新材料替代塑料等研发应用。

英国首相斯塔默召开“眼镜蛇”紧急会议应对骚乱

下一步,商务部将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切实做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实施工作,及时总结评估实施情况,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最高检: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暴力依法从重处罚

福州11月29日电 (记者 闫旭)“梦想新声音”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秀会29日晚在福建省福州市落幕。经过三轮比拼切磋,郑怡荷、马佳仪、茹意获颁“最佳新秀”并获得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聘用资格证书。

相关资讯
横琴文旅业迎“开门红”:春节假期接待旅客76.6万人次

科学考察和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深入分析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机理,在国际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产出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加强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西藏分中心,科考成果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防控自然灾害、促进绿色发展等提供科学支撑。2012年以来,持续在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研究,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突破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获得10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建成拉萨地球系统多维网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示范工程,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和碳汇功能,服务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和碳中和国家目标。建成西藏首家种质资源库,累计入库保存种质资源2047种8458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支撑。研究形成高原固废生物质低碳化能量利用技术体系,有效降低固废处理成本约15%,环境污染减排大于75%,相关成果已推广至青海等地,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